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致開幕詞
各位院士,同志們:
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兩院院士和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給受災地區群眾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地震發生后,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奪取了抗震救災斗爭的重大階段性勝利,奏響了一曲感天動地的英雄凱歌。在這場艱苦卓絕的重大斗爭中,中國科學院學部、中國工程院急國家之所急、幫災區之所需,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和力量,為抗震救災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進行發揮了重要作用。同志們緊緊圍繞抗震救災,積極投身災情評估、余震監測、傷員救治、災區防疫、次生災害處置、基礎設施修復、災后恢復重建等工作,深入開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導性、綜合性、前瞻性的意見和建議,為黨和國家組織領導抗震救災提供了科學依據。廣大院士還踴躍捐款捐物,奉獻愛心。目前,抗震救災工作已進入安置受災群眾和災后恢復重建階段,任務十分艱巨。希望廣大院士進一步集成已有的知識積累,充分發揮跨部門、跨單位、跨學科、跨領域團結協作的精神,用科技的力量積極支援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幫助災區人民早日重建美好家園,為奪取抗震救災斗爭的全面勝利作出更大貢獻。
下面,我想就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發揮科技界在黨和政府決策中的重要作用這3個問題講些意見。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偉大實踐
這次兩院院士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的重要時刻召開的。此時此刻,我們大家都不由得回想起1978年3月18日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也就是在那一年,我們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也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改革開放一開始,我們黨就深刻認識到,面對世界發展大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只有把科學技術擺在國家發展的戰略地位,才能贏得發展的戰略主動權,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就是在1978年召開的那次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全面闡述了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發展趨勢、戰略重點、科技人員的政治地位、人才培養等重大問題,旗幟鮮明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等著名論斷。從那時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并大力推進科技事業,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強調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強調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一系列推進科技發展的重大方針政策,不斷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極大地激發了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熱情,迎來了我國科技事業大發展的歷史新時期。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從科學研究理念到科技工作地位、從科技體制機制到科研環境條件、從科研布局到科技實力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我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體系,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學科領域,形成了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測序等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迅速發展,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超導托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國家農作物基因資源工程等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