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宇行院長在講話中指出:成都分院1998年以后陸續進入知識創新工程,遵照院“以人為本、創新跨越、競爭合作、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斷凝練創新目標,針對分院系統各單位學科方向、創新目標和管理體制的特點,提出“發揮綜合優勢,推動創新跨越,促進區域發展”的發展思路。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履行院賦予分院的各項職能,緊緊圍繞提升分院系統整體創新能力和促進區域發展兩個目標,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在院地合作及促進成果產業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創新十年,成都分院進行了建院以來涉及面最廣、意義最為深遠的科技布局調整:光電所、生物所、山地所先后進入了院知識創新工程序列,經過10年的歷練,已經基本實現向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態勢聚焦創新目標并優選創新領域的轉變;化學所、計算所、科儀中心也已由自我循環為主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向社會化和規模產業化轉變;文獻情報中心按院的要求進行資源整合,現已成為中國科學院在西南地區最大的科技圖書館和技術力量雄厚的信息中心以及中國科技網成都網絡管理中心。
創新十年來,成都分院圍繞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要求,在制定中長期戰略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凝練發展目標,明確戰略任務,各單位的創新發展取得新的成就。
在談到實施創新工程10年來科技成果時,彭宇行院長說:經過10年的歷練,成都分院各單位科技創新收獲累累碩果。僅十五期間就承擔科研項目3000余項,爭取科研經費15億多元;鑒定各類成果60多項,獲獎成果30多項;申請國家專利400多項,獲授權專利200多項;出版專著近60部,發表科研論文近3000篇,其中被SCI、EI收錄近1000篇。創新十年間,成都分院系統各單位承擔著一大批面向國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項目。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國家重大基金項目、863高技術項目、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等。
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人才隊伍是關鍵。成都分院系統各單位按照院關于科技創新隊伍建設的目標,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和研究生培養。目前分院系統各單位擁有各類科技人員近2000名,其中:兩院院士4人,副高級以上科技人員600多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40多人,四川省、成都市突出貢獻優秀專家近40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20多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00多人。成都分院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堅持“三統一,四結合”方針并取得新進展:現有博士后流動站6個、博士點13個、碩士點33個,在站博士后、博士生和在讀碩士生超過1000人。成都教育基地劉軍主任在談到研究生教育時,從教育基地戰略定位、組織建設、隊伍建設、運行機制的完善、基礎設施的完善、文化建設六個方面回顧了知識創新工程實施十周年來研究生教育取得的輝煌成就。科技副職和掛職干部在院地合作中充分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西部之光”等人才計劃與研究所重點學科建設和重點地區的院地合作緊密結合,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作出了貢獻。在2007年召開的“西部之光”實施十周年座談會上,白春禮常務副院長為成都地區“西部之光”實施十周年題詞“為西部培養人才,促西部科技進步”。
創新十年,在院地合作及促進產業化方面,成都分院按照院的總體部署,充分發揮分院區域性組織協調作用,發揮全院科技優勢,整合院地合作資源,不斷拓寬合作領域的廣度和深度,把院士、科技副職、“西部之光”等工作與院地合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在鞏固和擴大與川渝藏合作的同時,積極推進與重點地區和重點企業的合作。據統計,2001—2007年共開展合作項目1722項,實現銷售收入179.83億元,利稅59.63億元。 創新10年來,成都分院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不斷加快。天然藥物、光電傳感器、智能教育軟件、煙草行業MIS系統、生物醫學材料、皮革化工材料、計算機會議系統、植化技術及生物農藥、環保設備及技術、手性藥物、 生物芯片儀器等一大批重點科研項目已成功實現了產業化,并且涌現了一批充滿活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成都地奧集團已成為中國科學院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成功典范。分院系統控股企業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年產值近20億元,年利稅近4億多元。在談到院地合作感受時,成都分院科技合作處處長張一紅說: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立意高遠,面對國家戰略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把科學院帶進了一個全新的發展天地,獲得了千載難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