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做客人民網,介紹了中科院今年的重點工作情況,并回答了如何為灰霾治理提供科技支撐等問題。
主持人:今年中科院要開展哪些重點工作?
白春禮:2017年最重要的工作是,整合中科院在北京地區和上海地區的研究所的力量,緊緊配合國家的戰略需求,建設好北京上海這兩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方面不斷創新,包括大氣灰霾、環境變化等方面。
主持人:我想問一下,灰霾是什么?
白春禮:媒體上講到灰霾現象時往往都用“霧霾”,這是約定俗成的詞。其實,霧和霾是兩種不同的現象,霧是自然的現象,而霾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污染排放和不利天氣條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污染現象。霧和霾有的時候是交織在一起的,叫“霧霾”也不能說錯。但從科學上講,我們重點研究的還是霾,所以我們的專項是叫“灰霾”。各地區的灰霾成因各不一樣,各個季節也不一樣。
中科院使用衛星遙感技術對一些重點地區灰霾濃度的時空變化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從2013年到2016年,灰霾的濃度大概降低了30%以上,在有的地區最高降低了50%以上,在有的地區只降了5%。不過,有時候,局部地區有加重現象。
主持人:有所改善,是在慢慢好轉過程中?
白春禮:總體來講是在好轉,但在冬季來講,任務還比較艱巨。我們要精準治霾,要用衛星把時空分布搞準,這是治霾的第一步。
主持人:您認為現在灰霾治理的難點在哪里呢?
白春禮:灰霾治理的難點主要是在成因的復雜性。我們發現,我們排出來的污染物,原本是氣體污染物,在大氣中,經過物理化學過程會變成二次顆粒物。二次顆粒物的形成機制非常復雜,特別是在一些不利的氣象條件下,在一些復合污染的情況下,二次顆粒物有爆發增長現象,短期內快速上升,我們了解了一些規律,但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完全弄清楚。
主持人:中科院在治理灰霾上會提供哪些科技支撐呢?
白春禮:中科院與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高等院校正緊密合作,在大氣灰霾追因研究、大氣灰霾的控制技術方面有了一些很好的進展。在國家未來大氣灰霾治理當中,中科院將繼續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支撐主要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第一,作為第三方,進行大氣環境觀測和大氣灰霾模擬與預報預警技術研究。
中科院已經在全國布設了40多個站點,組成了大氣質量的觀測網,覆蓋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關中等區域。我們利用自主研發的環境、光學、激光雷達等測量大氣灰霾的專用設備,對PM2.5的濃度、化學成分、氣態污染物和大尺度傳輸開展長期的、立體的聯網觀測。同時,我們還將不定期聯合國內外有關科研單位組織聯合觀測項目。這些數據在監測的區域和參數上,將與國家環保、氣象部門的常規監測形成相互補充,有利于準確、全面掌握大氣灰霾污染特征。
圍繞我國大氣污染治理預報預警的需求,中科院還自主研制了一個新的空氣質量預報模式。
這個模式是三維的大氣數字模擬,量化了很多物理化學過程和綜合作用,現在已經被環保部廣泛使用,為一些重大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非常準確的空氣質量監測預警,也為空氣質量的保證,以及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計劃,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
我們還提供了一些關于實時監測灰霾排放的技術,因為僅僅靠人工去監測灰霾排放,可能沒有那么多人手,可能顧此失彼。如何利用科技監督偷排現象,為環境監測提供科學技術支撐,這方面我們也做了很多工作。
第二,研究灰霾的生成機制。準確認識灰霾的生成機制和灰霾演變的規律,是制定污染防治措施的基礎。關于PM2.5的來源和成因,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季節,有很大差異。
我們現在是復合型污染,不是單一污染物造成的。所以,灰霾治理需要綜合施策。我們將致力于對PM2.5形成的機理、演變的規律做深入的研究,為政府灰霾治理提供科學的支撐。
為了加強大氣灰霾的追因與控制,中科院實施了先導專項,這個專項已經立了4年,今年第五年了,我們還要繼續做下去。
第三,針對大氣污染物源頭減排的迫切需求,積極組織大氣污染控制的前沿技術研發。比如在工業鍋爐方面,我們的脫硫脫硝還有細粒子控制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我國的熱電、鋼鐵行業;在機動車方面,我們主導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柴油車排放后處理技術系統,現在已實行了規模化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同時,我們還針對散煤燃燒造成的污染,發明了一種特殊的煤爐,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在山東等一些地方做了示范性推廣,這能夠減少黑煙的排放。
今后中科院將針對我國不同區域大氣污染的特點開展高效控制技術和設備研發,并加快推動技術的集成和工程示范,希望為實現大氣污染源頭減排提供更加有效的基礎知識和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