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8月19日晚至20日晨持續強降雨影響,四川阿壩州汶川縣突發泥石流災害,造成多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耿達、水磨、三江、草坡等鄉鎮民房受山洪泥石流嚴重沖毀,超過2萬游客和數百輛汽車被困。災情發生后,成都山地所領導班子高度關注,第一時間啟動科技救災應急響應,并就應急考察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應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的邀請,謝洪研究員作為前方應急救援專家組成員,全程參與前方指揮部災害調查、災情分析、以及救災預案等工作。中科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還選派出鄒強副研究員、雷雨副研究員、郭曉軍副研究員以及王姣助理研究員等10人組成的科技團隊以最快時間趕赴災區,參與此次山洪泥石流成因調查。
在已調查的臥龍至耿達13公里路段共暴發12處泥石流(賈家溝、窯子溝、余家溝等),岷江上游映秀至汶川段共有10余處暴發泥石流(洱溝、磨子溝、高家溝、沏底關溝、七盤溝、簇頭溝等),6個水電站因泥石流受損嚴重(漁子溪龍潭水電站,岷江上游太平驛水電站、板子溝水電站,雜谷腦河下莊水電站、沙牌水電站,草坡水電站)。其中,龍潭水電站大壩洪水翻壩,多處水淹路面,實際水位已經超出設計最高運行水位5米左右,總庫容接近50萬立方米(遠大于設計最大庫容37.96萬立方米)。
根據野外調查分析認為,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是由連續強降雨與地震災區豐富的松散物源相疊加導致的。此外,境內水系河床被漂木、泥石流體等淤積抬升,行洪能力下降,也是此次災害的“元兇”之一。調查結果表明,無論是太平驛電站下游被壅塞、龍潭電站出現險情,還是303省道、213國道、317國道、都(都江堰)汶(汶川)高速被中斷,均不同程度與此次群發性山洪泥石流的暴發有關。
應急團隊開展野外調查
龍潭村居民因賈家溝泥石流堆積淤埋
龍潭電站因泥石流淤埋泄洪失效導致洪水沿公路漫出
沏底關溝泥石流堵塞岷江淹沒太平驛水電站
映秀到汶川段磨子溝一碗水隧道口道路路基側蝕